“梦回大唐”,这个字面听上去人畜无害、甚至带有浪漫色彩的游戏,可能让人付出生命代价!近日,一些地方有学生家长反映,一种被称为“梦回大唐”的“死亡游戏”流行校园,一些孩子争相效仿,通过特定动作快速达到窒息缺氧的状态,感受“濒死体验”。湖南益阳一位学生家长说,自家孩子在游戏后迅速晕倒,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孩子捡回一条命!”,令人后怕不已。
这位家长介绍,游戏一方需要靠墙站立做深蹲,直到体力不支,然后深吸一口气、再憋气,由游戏另一方按压胸口,胸口被压后很快就会晕倒。这个孩子晕倒之前还发出了恐怖、大声的尖叫。而这种危险游戏已在学校“流行”了一个多星期,不少同学都有尝试。
根据不同体验,游戏参与者甚至会出现幻觉、说“看见了童年场景”,像做了一场梦,甚至有人觉得是“前世记忆”。玄之又玄的描述,引得青少年纷纷好奇尝试。这种危险游戏也得了个“梦回大唐”的名号。
但实际上,危险游戏的体验一点也不美好。按照一位网民的描述:他三秒钟失去意识,醒来后意识很模糊,是被同伴掐人中才醒来的。直言真的不敢再玩了,就怕“晕了就醒不来了”。
另有网民发文透露,自己侄子的同班同学因为玩了这种游戏休克住院。还有人贴出了一些学校发布的提醒,告诫家长和老师注意,严禁学生玩这一类游戏。
这种“死亡游戏”最早源于东南亚和我国港台地区青少年中,上世纪90年代末传入内地少数中小学和大学校园。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曾发文,坚决制止类似的不良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但它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是不能销声匿迹呢?
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指出,青少年时期是好奇心旺盛、追求刺激和挑战的阶段,孩子们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而“死亡游戏”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通过神秘、刺激的体验吸引青少年尝试。同时,青少年在同伴压力下容易跟风尝试,一旦有人开始玩这种游戏,就可能迅速在同龄人中传播开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警告,20年前就禁入校园的“死亡游戏”,又再次卷土重来,是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首先,要查清这些“死亡游戏”是怎样渗透进校园的。因为从现实来看,学校和家庭都不可能向学生透露这样的负面信息,信息来源可能就是一些自媒体博主或网站,必须要倒查源头,从根本上加强治理。
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坚决制止,“死亡游戏”多年来并没有在青少年中完全销声匿迹。2014年,石家庄一名中学生玩“死亡游戏”后,全身抽搐并意识模糊,经医院抢救后,整整吸氧三天才恢复正常。2017年,长沙一名大学生玩“死亡游戏”后昏迷倒地,导致重型颅脑损伤。
有医生介绍,这种危险游戏主要是压迫心脏、抑制呼吸,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大脑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受阻。严重的会导致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直接危及生命。
医生特别提醒,“死亡游戏”导致昏迷的前一刻,体验者可能产生瞬间快感,这种“一过性”脑缺血、缺氧即便没有造成严重状况,但如果多次体验,大脑也会出现不可逆的慢性损伤。
“死亡游戏”的危害不言而喻,但这种游戏的死灰复燃也反映出当下校园活动难以满足孩子们需求的现实。如何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让健康安全的游戏回到校园呢?
首先要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死亡游戏”的危险性。有专家指出,可以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结合科学课、班会课等课程,邀请医生等专业人士进校园,对“死亡游戏”等有害身心健康的游戏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玩这类游戏的后果,消除游戏的“神秘感”,增强学生的辨别力,让他们不再被有害游戏所蛊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死亡游戏”能够再次受到学生的追捧,其实也反映出当前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有缺憾的。除了“死亡游戏”,这几年校园里流行的萝卜刀、“养臭水”,实际上都反映出孩子们缺乏健康、安全游戏的现状。学生有通过玩游戏进行社交的正常需求,学校和家庭甚至社会都应该积极行动,向学生提供健康的游戏,鼓励他们探索和体验。
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也建议,家长和学校要与未成年人建立丰富的、有充分交流的信任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下形成宽容和边界,而不是仅仅保持简单严酷的监管关系。此外,还要正视“同伴压力”问题。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渴望被同伴接纳认可、避免被排挤、为了同伴的期望而参与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这就需要教育孩子坚守自己的原则,鼓励他进入良好的社交圈子,并创造孩子与家长、学校积极坦诚沟通的环境。
编辑: | 严相莉 陈昱卉 翟静 |
责编: | 严相莉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