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28日零点起,上海市针对所有入境来沪人员,一律实施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健康观察。目前,每天大约有1500人次旅客乘飞机从上海入境,占到了全国空港口岸的40%。而就在最近,位于杨浦区的一个集中隔离观察点就迎来了一批特殊旅客,他们分别来自辽宁、湖南等地,他们都是聋哑人。在第30次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来看看隔离点的工作人员们是如何用爱守护无声世界的?
“老师帮我做翻译哦”
“你好,今天的饭里有你们家的家乡菜: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不够的话还有辣酱”
在杨浦区这个专门收留境外入境人员的集中观察隔离点,每天中午11点半,工作人员就会将热气腾腾的饭菜摆上小桌板,目前,在这里接受观察的旅客有406人,其中16人工作人员们会格外关注。
原来,这16人是聋哑人士,他们是春节前赴国外旅游的,不期而至的疫情打乱了他们的归国行程,滞留当地。最终,在外交部门协助下,他们搭上了5月2日的归国航班,在上海中转。在此之前,他们至少已经三个月没回乡了。
聋哑朋友的交流表达靠手语,隔离点里大家又都戴着口罩,看不到嘴型、面部表情,要互相理解,殊为不易,隔离点医疗组负责人,控江医院护理部常务副主任陈华向看看新闻knews记者坦言,隔离点开张一个多月来,从未接待过这么特殊的旅客,“我们跟他们讲什么他们不懂,不理解我们讲的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心里面还是比较忐忑的。”
听不见、不会说、不会写,这三道沟通难关横在隔离点所有工作人员面前。
在市残联的紧急协调下,三名手语翻译志愿者来到隔离点帮忙,24小时排班驻守。
一个名为"守望你我"的微信群也迅速建了起来,是隔离点专为这些特殊客人设立的沟通平台。入住第二天,一段手语版温馨提示就及时推送给了聋哑朋友们。考虑到他们的世界是无声的,每天习以为常的拿饭动作,工作人员也会做特别提醒。
控江医院护士王海丹告诉记者,“敲门他们是听不见的,所以等他们想起来的时候饭已经凉了。这时候我们会在群里通知拿饭的时间点大家不要忘记。有时联系就打电话,他会感受到震动接到电话,再不行就工作人员上门,用手电筒光照一下他们看不看得到。
最基本的沟通渠道建起来了,可最初的时候,工作人员仍旧免不了一阵手忙脚乱。
5月7日,一个突发情况让人紧张起来。
“陈老师,快来,1020房间客人发来微信,她的体温计碎了!”
“联系手语志愿者立刻达到指挥室,微信平台管理员现在拨打客人视频电话”。
工作组立即联系手语志愿者到达指挥室,通过视频边安抚客人情绪,并立马安排专业人员进房间清理。
“大家放心,我已经询问详情,客人因上厕所不小心将体温计滑落地面碎了,按照你们的意思,我已告诉她千万小心,不能误食水银!医疗组马上派人入房间处理!”通过志愿者一番视频手语沟通,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还有一位聋哑客人在境外遗失手机,通过手机微信与他交流的唯一方式也失去了,因此医疗组重点关注,指派医务人员与手语志愿者共同上门关心其生活起居、健康状况等,并教会其如何使用体温表以及当身体不适时如何快速与医疗组取得联系。
通过几天的不断磨合,以及手语志愿者的细心指导,隔离点的工作人员也慢慢了解了聋哑客人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在微信中进行简单、明了的交流,处理他们在隔离期间发生的问题,比如餐食调整、不小心摔碎了体温表、哪些食物可以快递、密接人员信息填报等工作。
工作人员还自学了简单手语,抚慰这些隔离期的朋友们。打从隔离点开张以来,医疗组的工作人员坚守一线,整整近50天没有回过家了,512护士节那天,聋哑朋友还特地发来了感谢视频,这让90后的年轻护士王海丹格外欣慰,“特别有成就感,那天我们几个护士就冲着他们一个劲地跟他们比划谢谢,觉得我们之间的心一下子就拉近了。”
聋哑朋友们陆续解除隔离,后续将转搭其他交通工具离开上海回家,隔离点工作人员们特意送上了最后一期"温馨提示",用简单手语为他们送别,而工作人员们也收到了这批“特殊住户”的临别短信。
他们来自无声的世界,他们渴望沟通,渴望理解,与全社会同仁携手抗击疫情,而隔离点的工作人员用爱温暖他们、守护他们,相信这14天的短暂相处一定会成为这段特殊时期,彼此间难忘的回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戴晶磊)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